眩晕,警惕“耳石症”!

作者:靖刚      来源:NET/DXZM     点击:      时间:2013/2/17 10:34:27

 眩晕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许多人一生中均经历过眩晕。眩晕发作时患者会感到眼前发黑、视物模糊、自身或外界物体旋转、站立不稳,同时伴有恶心、呕吐。眩晕不仅会造成患者精神上的恐慌,而且会带来身体上的痛苦,严重影响着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质量。
      提到眩晕大家可能首先会想到颅内病变、供血不足、颈椎病、梅尼尔氏综合症,很少有人想到“耳石症”会引起眩晕。
      什么是“耳石症”呢?该病全称叫:壶腹嵴顶耳石症,临床上又叫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
该病症属于耳鼻喉科疾病,但最早接诊者往往不是耳鼻喉医生,多为神经内科医生,因其症状表现较复杂多样,被多数临床医生当做梅尼尔氏综合症或椎动脉供血不足来处理,有时治疗也有部分疗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耳鼻喉科李哲生教授介绍说,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趋势,约占眩晕门诊就诊量的17%左右。据美国权威资料统计显示:70岁以上的老年人,大约50%的人出现过至少一次“耳石症”发作性眩晕。
      “耳石症”一般都出现在早晨起床或晚上睡觉躺下或半夜向一侧翻身时突然发生。患者突然感觉天旋地转,并伴有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这种眩晕只在某种体位或头位时发生,如变换体位后能迅速好转,重复某种体位症状复又出现病情多在数周内或数月内自行缓解,个别人也可持续数年。
      目前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发病原因及机理尚不明确,Schuknecht教授推测可能因为头部外伤撞击、感染或变性使半规管壶腹、椭圆囊或球囊上钙化的碳酸盐晶体(如耳石等)脱落移位,耳石在重力作用下进入半规管后部刺激半规管上的纤毛产生眩晕。
      人类耳朵最深的部位是内耳,具有传导听力和平衡功能。一旦内耳出现问题,人就会感到天旋地转,内耳的椭圆囊和球囊上有囊斑,表面上又一层耳石膜有很多碳酸钙结晶,称为耳石。某些情况可能会引起椭圆囊的囊斑蜕变,导致耳石脱落,如果耳石掉到内耳中的半规管,产生眩晕。耳石不是肉眼能看到的,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
      目前该病治疗方法主要以手法治疗为主,药物治疗效果差。1993年美国的Epley医生通过实践,发现通过改变体位能减轻或消除这种眩晕,于是提出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Epley手法并在临床上推广,该手法也叫“管石复位法”,其原理是利用体位的改变能变换耳石的位置,通过对身体的翻转,改变耳蜗内耳石的运动方向,使管石依靠自身重力作用从后半规管重新回到椭圆囊,此方法往往在治疗后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我院疼痛科在临床上对颈椎病伴发眩晕者,经过检查发现有57例患者并非颈源性眩晕,与梅尼尔氏综合症亦有不符,初步诊断为“耳石症”。应用Epley管石复位手法对患者进行治疗,意外的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1年内对超过半数眩晕患者随访,仅有4例复发,经再次治疗仍有良好的疗效。预防对该病很重要,耳石症经治疗缓解后也可在数月或数年后复发,经手法复位后,在半年内患者尽量采取高枕健侧卧位,避免高处坠落及跑跳等剧烈运动。
      通过这些病例的诊疗也提醒我们任何一种疾病不是独立存在的,临床上跨界或非本专业的医学知识应该多去掌握,同时重视对门诊患者病情记录及定期随访,如此才能提高门诊诊断的正确率,随访对治疗效果能加以印证,对治疗方法加以修正,因此患者的健康恢复情况才是医生的试金石。
                                                                                    疼痛科 靖刚
                                                                                     2013-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