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中晨报》高新区一3000人大村迎来市里专科医生

作者:佚名      来源:NET/DXZM     点击:      时间:2018/1/7 17:35:57

  淄博高新区四宝山街道办辛曹村的村医张济森,虽然已过了44岁生日仍算是年富力强,但是面对有着3000多口人的辛曹村来说,每天络绎不绝来卫生室看病、买药、输液的村民让他疲于应付,另外,村医还承担着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及家庭医生签约等工作。2017年11月27日,“第一村医”张晓冬的到来,让张济森稍稍可以喘口气。“第一村医”积极争取村委和“娘家人”支持

  1月2日上午,记者来到辛曹村卫生室时,几名村民正在诊断室里打点滴。

  辛曹村有居民3084人,684户,目前正处于拆迁重建中,三分之一的人在本村居住。其中,老年人370人,3岁以下儿童82人,糖尿病患者230人,高血压患者621人。卫生室占地面积360平方米,现有乡医1名。

  “卫生室房屋宽敞,设施齐全。”这是张晓冬在淄博市“第一村医”的微信群里与驻其他区县村医交流后得出的结论。然而,由于辛曹村正处于拆迁重建阶段,卫生室的水管已经停止供水很久了,病房没有取暖设施。针对这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张晓冬来到辛曹村村委对接。村里对卫生室的事非常重视,第二天就派维修人员施工,水有了,空调也送来了。

  “第一村医”工作的顺利开展,当然也少不了“娘家人”的帮助。张晓冬刚到辛曹村时,淄博市妇幼保健院的领导就送来了最新型雾化吸入机。

  淄博市妇幼保健院工会还组织“情系第一村医爱暖寒冬”棉衣被捐赠活动,送来了棉衣、棉被、羽绒服、羊毛衫、儿童外套等衣物。张晓冬第一时间和辛曹村村委联系,7大袋衣服送到了需要的村民手中。

  仅仅一个月家庭医生签约工作过半

  在卫生室接诊过程中,张晓冬发现来看病的老年人多数为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及流感患者,关爱救助老年人就成了她工作中的大事。

  一天早上,90岁的村民张月英在儿子的陪伴下来到卫生室做检查。张晓冬给她量了血压,发现除了血压高,其他重要器官功能尚可,没有住院治疗的必要。她嘱咐老人要按时服降压药,定时检测血压。老人走后张晓冬还是不放心,下午便来到家中看望老人,一量血压,已经基本降到正常值了,她悬着的心这才落了下来。

  除了接待慕名而来看妇科病的患者和孕妇,个别病例比较严重的,张晓冬则开通了双向绿色转诊通道,直接转给淄博市妇幼保健院妇科、产科及内科。

  一名怀孕37周的孕妇,来卫生室吸氧后感觉胎动减少,张晓冬让她立即去医院检查。这名孕妇去医院的当晚就因“胎儿窘迫”急症做了剖宫产术,产下一名5斤多重的男婴。产妇和孩子回村后,张晓冬前往探视,询问产妇术后恢复情况,并给新生儿做心肺听诊、称体重、量体温、测血压等。张晓冬告诉产妇,要定期到医院新生儿科及儿童保健科检查。

  看病打针间隙,村医要做重点人群档案系统升级、血型复核及家庭医生签约工作。辛曹村有3000多人,光是录入这些人的信息就很耗时间。

  鉴于多数人不在村里居住,张晓冬和张济森商议后决定2017年12月第一周集中办理家庭医生签约,对于工作在外早出晚归的村民,两人就加班加点牺牲个人休息时间去签约。对于一些长期卧床、年龄过大无法到现场签约的老人,两人分头行动入户签约。仅仅一个月的时间,村民签约过半,重点人群签约率超过九成。

  仨“第一村医”联合轮流义诊

  驻村一段时间后,张晓冬发现就诊人群中老年人高血压发病率高达80%以上,且服药不规律、查体不及时,她及时将该问题向淄博市妇幼保健院汇报反馈。淄博市妇幼保健院选派内科副主任医师王勇君、医务科王军及护士田哲到辛曹村开展高血压防治健康知识讲座,并为当地老百姓义诊。

  王勇君通过PPT,用直观的图片和通俗易懂的语言耐心地讲解了如何通过饮食、运动及改变生活习惯预防高血压疾病,如何发现自己患了高血压疾病,如何配合医生治疗等村民们最关心的问题。

  讲座结束后,王勇君耐心地给每一位就诊患者听诊、查体,指导近期用药情况,并赠送了阿司匹林等高血压疾病常用药物。张晓冬和其他工作人员则忙着为老人量血压,配合王勇君给村民查体。

  另一场重头戏就是郭家村、杨楼村、辛曹村3名“第一村医”开展的联合义诊,3名医生组成义诊团队,轮流到各村义诊。

  义诊期间,淄博市中心医院儿科的贾志义医生负责接诊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患儿,淄博市市级机关医院内科杨文宁医生接诊慢性胃炎、高血压、冠心病及糖尿病等患者,妇产科专业的张晓冬接诊宫血、怀孕8个月以上胎动减少等患者。

  3名“第一村医”还针对附近幼儿园的要求面向家长朋友组织了两次儿童健康教育讲座,主要内容是儿童身高的生长规律。他们针对目前儿童流感发病率较高的限制,讲解了流感的预防与诊治知识。

  驻村一个多月,张晓冬尽力解决村民的现实困难。上午的工作结束后,张晓冬走在去卫生院汇报工作的路上,一辆面包车在她身边停下,“张大夫,去哪?捎你一程!你是我们的大专家,我认得你!”村民马大爷满脸笑容地说。张晓冬心里暖了起来,得到村民的认可,这就是对她的工作最好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