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病成医

作者:外科 张正茂      来源:NET/DXZM     点击:      时间:2017/1/22 9:33:26

久病成医

外科  张正茂

(一)

  肠套叠是一种病,在小儿外科很常见,好发于2岁以下的幼儿,是一段肠子套入附近另一段肠子的疾病,常以表现腹痛、腹部包块和血便为主,是一临床急腹症。其诊断和治疗已趋于成熟,但有些家长不认识这个疾病,尤其第一次发作时,都显得很紧张。

  山东淄博临淄最北边一农村,有一对双胞胎,且是龙凤胎,其中一男孩,2周岁,因阵发性腹痛来医院,做B超确诊是肠套叠,然后在X光透视下,经肛门空气灌肠整复成功。这是他的第一次肠套叠,其发病,其治疗,像大多数的肠套叠患儿一样,毫无惊险,毫不稀奇,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不一样了。

  孩子在住院观察期间,间隔一天又发作了。先做B超确诊,再去放射科空气灌肠。第四天又复发了,又是B超又是灌肠,第五天,第六天,第七天……虽然我们采取了补液、禁食、解痉、微波理疗等各种药物的和物理的治疗方法,但依然挡不住肠套叠继续复发的步伐,这是要孩子受罪受折磨的节奏,况且每一次灌肠都要接收X光射线照射,X射线又是对人体有害的。

  再以后,我们不按天算了,按次数计算,终于到了第11次的时候,他们沉不住气了,去省城济南了。先后去了三家医院,看了三位专家,得到了几乎是一致的答案——"套了,就灌,灌不开,就手术"。当家属问及反复发作怎么办时,教授的答案也是高度一致——“过了这个年龄段就好了,四个月到两岁是肠套叠的高发年龄段,与孩子肠道发育有一定关系”。

  从济南回来后,又复发了2次,到第13次的时候,家人说,这样套下去何时是尽头?总不能光住在医院里吧?总不能光去照X线吧?这家人终于沉不住气了,长痛不如短痛,坚决要求手术治疗,理由是不能让孩子受罪,也不愿再接受更多的X线照射了。放射线对人机有害,这是公认的,累积得越多,危害越大,尤其是对未来生育的影响,肠套叠的部位离生殖器太近了,即使做了防护也不能完全避免。

  在手术前谈话时,我也提前给他们打预防针——有些孩子即使做了手术,还依然肠套叠复发。

  手术做的是腹腔镜,时下流行的微创,先将阑尾切掉,再将回盲部固定,回肠和升结肠系膜排列固定。边做边与助手商量:充分固定,预防复发。在手术台上,医生的心与孩子的心跳动着同样的节奏,他快我也快,他慢我也慢。医生所想与病人家属所想也是一致的,都希望手术成功,希望手术后别再复发。医生与病人治病,这时医生与病人是同一个战壕的战友,同肩作战,目标一致,肠套叠这个可恶的病魔,是我们共同的敌人!

  手术后七天,恢复顺利,复查B超,没有肠套叠,正常出院。

  出院后3周来院复查,没有肠套叠,孩子很欢喜,一家人很高兴,医生也很高兴,终于走出了疾病缠身的冬季,像走进春天般共同开心,共同享受着手术成功带来的喜悦。

(二)

  可是,高兴得太早了,喜悦得太早了。出院后第45天,这天早上刚一上班,我发现这一家人又出现在病房的走廊里,不用问就知道这是肠套叠又复发了,又来住院了。我问:"你们昨天晚上来的?肠套叠又复发了?灌开了?"

  孩子爸爸很淡定:"是的,又复发了,又灌开了。"

  两个双胞胎姐弟在大厅里玩耍,这家人也看不出半点的愁容,可能是住院习惯了的缘故。

  我又问:“这是总共套了多少次了?”

  回答:“加上之前在我们当地的区医院三次,总共16次了。”

  我说:“你已经破我们医院的记录了,大概六年前,有一个孩子创造了我们医院12次的记录。”

  孩子爸爸问:“有全国记录吗?”

  我说:“这种事又不是什么好事,谁会去统计。不过在一个全国的品牌医生交流群里,有一家医院的一个医生介绍,他遇到了一个肠套叠,套了32次,做了四次手术,也是过了这个年龄段,最终好了……这大概就是全国记录了吧!”

  “俺不希望创这样的记录。”孩子爸爸说。

  可是第二天,又复发了。每次复发孩子妈妈来告之我们,俺孩子肠套叠又复发了,我疑问:你怎么知道复发了?

  孩子妈妈说,右下腹她摸到包块了,还说这包块有时像“腊肠”样的。

  看,孩子妈妈说话都用专业术语,教科书上就是这样描述的——肠套叠的包块像腊肠一样。而且对于这家人治疗流程也简化了,没必要再做B超确诊,直接去放射科灌肠就是了。

  肠套叠这三个字眼,对他们已非常熟悉,从表现到诊断再到治疗,已像流水线一样轻车熟路。还能对那些首发肠套叠来住院的家长以身示教,送去一番安慰,送去一份鼓励,平定他们紧张的情绪。这是久病后的大彻大悟,这是快久病成医了。但一次次的发作,像一场场的梦魇在这家人心头萦绕,仿佛愁断了肝肠。

  但医学是有限的,医学不能包治百病。当医学不能控制肠套叠复发时,这家人开始想别的办法了,开始求助神了。有一天,孩子奶奶领着两个尼姑模样装饰的老太从病房走过。当我注意到的时候孩子爸爸跟我解释,这是我妈请了两位"高人",今晚要在我们家的老房子里给孩子"做法",求神拜鬼给孩子去邪,去邪就是去病,求神仙保佑。这时,《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所说的"六不治"映入我的脑海——"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我正犹豫时,孩子爸爸又说:"主任,我妈——她老人家——愿怎么做让她做去,她也是让孙子的病被逼得没办法了,就搞起这一套来……我呢,还是相信医学,咱们该怎么治还怎么治。"孩子奶奶这是让疾病被逼得没办法了,在潜意识里开始寻找最古老的迷信色彩——苍天啊,上帝啊,显灵吧,天佑我孙儿,她向上帝祷告,可上帝却并不理会她,孙儿的肠套叠还在继续复发。

  正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所说:“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即医学不能包治所有的疾病,古代医学这样认为,现代医学也是如此。打个比方:疾病就好像一部从山顶上滑下来的车。医生为人看病,就像跳上了这辆车,帮人当司机,目的是,首先要想办法把这辆车停下来,然后还要调转车头,开回山顶。战胜疾病,是医生和病人相互信赖共同作战的结果,疾病才是我们共同的敌人。

(三)

  这一天,肠套叠又复发了,上午8点灌开一次。11点又复发,又灌开。下午4点,又复发,又灌开。一天之内折腾了三遍,我亲自跟着去放射科观察了一下,倒也很容易整复,灌肠的压力在80~100mm汞柱就完全整复,时间也不过1~2分钟。但是一天之内连续接受了三次放射线照射,虽然对孩子的生殖器部位进行了遮挡,但这种副损伤对孩子将来有什么影响,谁也无法预料和评估,何况放射线还能导致白细胞减少,降低机体免疫力,引起放射性肠炎,皮炎,骨髓抑制,白血病等等……肠套叠在他们心头的阴影还没有散去,放射线的阴影又开始笼罩,焦虑的心情,在他们心中滋长着,恐惧感开始悄悄地在家庭中蔓延开来,无法预测的担心是最叫人难以忍受的。

  我也冥思苦想,开始着急起来,如何消除这种放射线的损伤?那只有一招,不去放射科。“急为病人所急,想为病人所想”,这句话曾无数次地出现在我的总结中,出现在工作报告中,出现在无数次的演讲中,今天不是在纸上,不是在嘴上,而是实实在在地在脑子里在心上。我想到了一个俗话说“土得掉渣”的办法,这办法是受济南儿童医院陈帅医师的启迪而想到的,他在微信群里介绍了这个方法,自己制造一个灌肠仪,在病人床边就能完成灌肠,不需要到射线科,避免了X线照射,可能是全国惟此一家,当时在微信群里引起了轰动,今天如果我也开展起来,就是第二家了,为此我一个电话打过去,向济南儿童医院的武玉睿主任进行了一番交流,面授了一些机宜。

  在医院里,最不缺的东西就是血压计和听诊器,这两样东西即使在最小的诊所也能找到,这是医生行医时的最基本的工具,今天我要将这两样东西改造一下。先将血压计的袖带拆掉,将听诊器的三通管拆下来,然后组装到带水银柱的血压计上,一管接水银柱,一管接打气阀,一管接成人的带气囊尿管,于是乎,一台专为这个患儿定制的、最土的、也是最"高大上"的肠套叠空气灌肠整复仪组装成功了,马上下线,马上投入使用,在孩子肠套叠复发第21次时正式启用,于是我把所有的小儿外科医生召集过来,护士长也来了,在患儿床旁现场观摩学习。

  新仪器使用前先与病人家属商量,分析利弊。我说:你们这孩子是习惯性的肠套叠,手术也做了,现在套到了第21次了,谁知道什么时候是个结束?……为了避免X射线,专门为你们定做了这台灌肠仪,因为是盲灌,特征询你们的意见。因为这是为病人着想,家属非常同意。

  灌肠在患儿床旁进行,因为是第一次,我亲自操作,心里不免有点紧张,空气灌肠最危险的并发症是肠穿孔。我右手握气囊,左手持听诊器置于患儿腹部,双眼紧盯血压计,俗话说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此时此刻,我集万千精力于一身,只有紧张地眼观一路耳听一方。当什么也没听到时,我看到血压计水银柱在90处突然掉落,孩子尖叫一声,腹部弥漫性膨胀,我一阵紧张:坏了!穿了?……不!……应该是灌开了!然后放气,腹胀渐渐消退,再触摸腹部,因有余气,肿块摸不清,但患儿安静……又观察了一会,我确定:肠套叠整复成功。这个过程也就1~2分钟。

  于是我告诉家属,以后就用这个办法灌,只要摸到包块或发现孩子有肚子痛的表现时,不用做B超,也不用吃放射线,套了就在病房里灌,等孩子过了这个年龄段,肠套叠就不复发了。

  于是病房里形成了两道风景。那些第一次因肠套叠来住院的孩子,大人着急,孩子哭闹,全家人慌乱无主见,而这一家人淡定又沉稳,还帮我们劝说病人,"来医院了就沉住气,都能治好,我们都套了23次了。"

  第二天早上,我领着几个年轻大夫来查房,孩子爸爸拿着两样东西,分别是崭新的未折封的血压计和听诊器,他说昨天下午去新华街医疗器械站刚买的,要我再组装一个灌肠仪,专门为他孩子所用。我问他买这些东西花了多少钱时,他说:"血压计75,听诊器15,总共90元。而医院里灌一次肠套叠,就是四百元,相差三百多。"我说:"一个血压计值75,而知道怎样将血压计变成灌肠仪,值325,这就是技术的价值。而知道怎样用于肠套叠整复,又是无法以金钱衡量的,所以说,知识是无价的,科技是生产力啊。"

  孩子爸爸怯声声地问:“主任,你能教教我吗?以后我们自己灌。”

  我严肃地说:“自己灌?!不行,坚决不行!太危险了。你不记得了?每次去放射科灌肠,大夫都要和你签一个协议书,上面例举了六条空气灌肠的并发症,其中最严重的一条就是肠穿孔,一旦发生,后果不堪设想……再说了,这项技术我自己用起来还胆战心惊,还没掌握熟练,怎么能教你呢?!"

(四)

  提到空气灌肠引起肠穿孔,不得不重墨涂彩,这里有一段插曲。20年前,1996年,我在天津儿童医院小儿外科进修,肠套叠的孩子几乎每天都有,都是门诊治疗,也是X线透视下空气灌肠,每次灌肠都有一个大夫跟着,大夫口袋里装着一个"秘密武器",这“秘密武器”就是医院里司空见惯的20毫升注射器,跟随的大夫不同但所用的武器一样,有时候大夫吩咐我带上这个武器,我不解的问道,"每次都带上这个干吗?一次也没见你们用过呀?"他们告诉我,空气灌肠最大的并发症就是肠穿孔,万一灌肠过程中肠穿孔了,这个就派上用场了,是用来救命的。我问:“怎么用?”他们说:"万一穿孔了,在透视下现场就能发现,孩子表现腹胀,呼吸急促,脸色青紫,眼看着孩子就要憋得不行了,赶紧用这个针头插入腹部,将空气排出来,这时生命就暂时平稳了,接下来再安排手术。"我再问,"这个针头怎么插?"老师说,"在腹部的剑突和肚脐之间的中点选择穿刺点,垂直进针,然后有大量气体冒出。"

  我在天津儿童医院进修一年,阅肠套叠无数,但空气灌肠引起肠穿孔一例也未见,也就一次也未见这秘密武器的使用。但我听来的这一秘招对以后的工作带来了巨大的裨益。那是14年前,2002年秋天,我院新病房大楼刚启用不久,有一天深夜,我正在睡梦之中,手机电话铃声响起,不用疑问,这个时间的来电都是科里的急危重症,临床一线大夫的手机即使半夜也是开着的,这是医院要求的,严格地说是为病人开着的。电话那头是值班大夫打来的,声音急促地,“主任,有一个肠套叠的患儿在灌肠过程中穿孔了,怎么办?”我顿时睡意全无,像一瓢冷水浇醒了头脑,一骨碌爬起来,赶忙问:“孩子在哪儿?”

“还在放射科!”

  我说:“你赶快找一个20mI空针,在腹部把针头插下去,穿刺点是剑突和肚脐之间的中点。先把气放出来,我马上往医院赶。”对方说:“主任,这个操作我从来没做过,要不……等你到了医院,你来插吧!"我说:“我穿好衣服,骑自行车赶过去,大概要20分钟,恐怕来不及了!”对方犹豫不决,也可能心中无底,说:"我先带孩子回病房,等你来了再说吧。"我还是坚持在电话里又重复了一遍穿刺点的位置——剑突和肚脐之间的中点。

  因为我担心在我往医院赶的这20分钟时间里会出什么意外,而这意外一但出现那就是人命关天啊!而这“天”,是孩子的“天”,是大夫的“天”,是一个家庭的“天”,这“天”一定不能塌下来,要撑住这天的,靠得不是什么擎天柱,而是这个不起眼的小小的针头和强大的责任心,还有比天高、比地大的爱心!

(五)

  我穿好衣服,来不及洗漱,紧赶慢赶,到了医院直接去了病房,先看了一眼这个孩子,只见孩子腹部平坦,脸色血运正常,但腹壁上有一个针头,随着身体晃动而左右摇摆。孩子手里拿着玩具跟大人玩,也没有痛苦的样子,更谈不上病危了。我对值班大夫说,"这不……看上去,一般情况挺好嘛"。

  值班大夫站在我身旁,浅笑一声,接着我的话说:“还——挺好?您……是不知道啊,刚才我陪着孩子从放射科到病房,用不了5分钟的距离,眼看着孩子就呼吸困难,脸色青紫,喘不动气,躁动不安,我赶紧按照您说的办法,迅速插上针头,气放出来,一会儿就好了……主任!这操作简直太神奇了!”听他的语气,带着余悸,仿佛这里刚刚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这是没有硝烟的战场,阶段性的战役已经结束,下一场战役再由我来打响。孩子的心已经平复下来,而他的心还在高速地紧张地跳着。我说:“孩子的病就是这样,来得快去得也快,关键是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先将病情稳定下来,这样就为我们准备手术赢得了时间。”最后这个孩子当天夜里做了手术,肠套叠治愈,顺利康复出院。

  当小儿外科大夫时间久了,什么样的肠套叠也能遇到,如果请出一个小儿外科的老主任来讲述所经历的肠套叠的故事,那是箩筐盛、麻袋装,一天一夜也讲不完。同样是肠套叠,有轻也有重,有暂时性也有持续性。所谓暂时性,就是短暂的肠套叠,然后自行回复,不需要处理。持续性,顾名思义,因持续存在就要借助灌肠或手术整复了。肠套叠的临床表现也复杂多样,有呕吐来的,有腹痛来的,有血便来的,甚至还有休克来的。三年前我写过一篇文章——《穿沙土裤的女孩》,说的是孩子冬天放在炒热的沙土里,血便与沙土混合,因没有及时发现肠套叠,孩子来院时已发展成肠坏死、肠穿孔,住院三个月,先后经历两次大手术才把孩子从死神手里夺了回来。同样是肠套叠,纷繁复杂,当然,我说的这几例是极个别的例子,包括这个反复发作的孩子,是肠套叠中的奇葩,奇葩中的战斗机。绝大多数的病例治疗平稳、恢复顺利,只住一次院或门诊治疗。特殊的病例就用特殊的治疗方法,这也符合当下流行的个性化治疗的原则。

(六)

  闲言碎语不多说,言归正传。

  自制的血压计灌肠仪,第一次试验成功后,信心倍增,从此告别了放射线。孩子爸爸要让我教教他,我拒绝了,说:"这个办法,我们科里的年轻大夫还没有掌握,这个土办法只提供给你的孩子使用,其他孩子我们也不准备使用,因为是盲灌,是不是灌开?是不是出了并发症?没有透视,缺少循征医学的依据……你不是干医的,不能教你。"稍微一停顿,我放松语气,慢慢地说:“知道我为什么不能教你吗?还有另外一个原因……”

  孩子爸爸不解地询问:"还有什么原因?"

  我慢条斯理,语气轻轻,说:“我要是……教会了你,我……就失业了。”在场的人都忍俊不禁,诙谐地笑了。

  之后孩子又套了五次,都是用这个土办法在病房里灌开了,科里的年轻大夫也基本上掌握了这个技术。当肠套叠到第28次的时候,快接近全国记录的时候,孩子爸爸找到我说,要准备出院,并且做好了“磨”下去的打算,和病“磨”,和孩子“磨”,和时间“磨”。有些事情就是这样,磨,也是一种办法,尤其肠套叠这个在特定年龄段好发的疾病,通过时间的消磨,达到逐渐消解疾病。我说:"出院了,肠套叠再复发,怎么办?"他说,他们是偏远农村的,来一趟市里要两个多小时,非常不容易,也是为了省钱,在医院附近租了个房子住下来,当发病的时候就来找你们。我说,"可以啊,这就是门诊治疗,既方便又节省开支。"就这样他们办理了出院手续,互留了电话,随时保持联系。

  暑气渐渐消退,白昼渐渐变短,转眼间,天高云淡,风清气爽,秋天悄悄地来了。

  孩子出院后风平浪静,一直没有联系。出院的病人一旦失去了联系,常见于三种情况,一是恢复得很好,二是恢复得很糟,三是又去了别的医院。出院大约到第七天的时候,我忽然想起了这个肠套叠反复发作的孩子,是好奇心兼挂念促使我一个电话打过去,孩子爸爸接的,我询问:"你们不是住在医院附近吗?孩子最近情况怎么样?"孩子爸爸说:"我们是在医院附近租了房子,租金也交了,但孩子死活不往里进,宁愿进医院也不进这个出租屋,就是不认这个门,一个两岁的孩子好像知道这个家不是他的,又哭又喊又闹。没办法我们只好回家了。"

  我赶忙问:“这些天在家里,孩子怎么样?肠套叠复发过吗?”

  电话那头说,"回家后又复发了三次,用你那特制的灌肠仪,我们自己灌开了……”

  “什么?……你再说一遍,自己灌开了?!”

  我似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不禁惊讶地瞪大了眼睛,张大了嘴巴,忍不住打断了他的话,我已经紧张的不行了,因为他肯定不知道在灌肠的同时,还要备下一个秘密武器——20毫升的空针,也肯定不知道这个武器的使用,也不会选择穿刺点的位置——剑突和肚脐之间的中点,万一……万一灌肠过程中穿孔了怎么办?那可真的天就塌下来了。我没有教他灌肠仪的使用,也没有教他穿刺针的使用,我拒绝他要求独立操作的理由,就是担心万一出现意外情况时他处理不了。忧虑在心头,责任担双肩。我的心谁人识?我的情谁与共?.......电话那头仍是不紧不慢地叙述着:"在这三次灌肠中,有两次是肠套叠,有一次不是……"

  我更加惊讶了,再次打断他的话:"好了,等一等……你先说说,你是怎么灌肠的?怎么往肛门里打气的?"

(七)

  孩子爸爸平静地说:"这孩子肠套叠我们也摸着规律了,我们全家人都会摸肚子了,我们随时去摸孩子的腹部,有包块时就是套了,先不着急管它,等吃吃饭或排排便,这包块有时就自动消了。如果包块变成长条状或孩子有腹痛症状时,我们就给他灌……肛门插管成功后,我媳妇负责挤住孩子屁股和肛门,尽量不往外漏气,我妈负责扶住孩子,尽量不要乱动,我负责盯住血压计往肛门里打气,当压力升到大约90mm汞柱时,压力就持续一会儿,然后水银柱卟地一声掉下来,这时再往里注气,压力就上不去了。然后放气,再观察一会儿孩子,再摸孩子腹部,包块消失了,就证明灌开了,也没有发生意外。"

  好一个"也没有发生意外"!那是万分之一的发生率,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啊。我的心慢慢舒缓了。

  我疑问:“你又是怎么判断出,其中有一次不是肠套叠?”

  “打气的时候,光见肚子大,压力上不去呀,我就停止打气了。我断定这一次就不是肠套叠。”

  我说:“你就是活B超啊,你就是神X光啊,你快成医了……我再问一个问题,灌肠过程中,你遇到过什么麻烦没有?”

  他在电话里听到我的表扬,嘿嘿地乐了一声说:“麻烦吗?……也有……就是灌完之后在放气时,气体倒灌,连大便一块回流到管子里。脏,就不说了,可大便把管子给堵了,我去当地乡镇药材站又买了两根尿管,备用 着……”

  我在电话这头听着他的叙述,紧张的心渐渐放松下来,我又嘱咐了一些注意事项,打气要轻柔,千万不可硬灌,压力可以升到100,最高不要超110,实在不行就来医院找我。最后他向我表示了感谢,说我组装的这个灌肠仪帮了他们家大忙了,秋收就要开始了,农活再也耽误不了了,现在玉米正是颗粒饱满又嫩的季节,过几天要来我们科里给大家送煮熟的玉米吃。

  我放下电话,长长地舒了口气,心想:多么朴实的农民,这是一个只有小学文化的青年讲述的肠套叠的整复过程,条理分明,通俗易懂,且是在家里完成的,避免了放射线照射,用简单的方法解决了复杂的医学难题。

  这真是——久病成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