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性贫血之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溶血性贫血是由于红细胞破坏速率增加,超过骨髓造血的代偿能力而发生的贫血。骨髓有6~8倍的红系造血代偿潜力。如红细胞破坏速率在骨髓的代偿范围内,则虽有溶血,但不出现贫血,称为溶血性疾患。正常红细胞的寿命约120天,只有在红细胞的寿命缩短至15~20天时才会发生贫血。溶血性贫血主要分为遗传性溶血和获得性溶血。下面以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为例了解一下溶血性贫血: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HS)是一种先天性红细胞膜骨架蛋白异常引起的遗传性溶血病。其主要特点是外周血中见到较多小球形红细胞。临床上以贫血、黄疸、脾肿大、血液中球形红细胞增多、呈慢性贫血并伴有溶血反复急性发作为主要特征。现已明确,HS是一种红细胞膜蛋白基因异常引起的遗传性疾病。
(一)症状体征
临床表现有显著异质性。起病年龄和病情轻重差异很大,HS多见于幼儿或儿童期,从无症状到危及生命的贫血,重者于新生儿或婴儿期起病。不同家族之间,临床表现的轻重可有差别很大,同一家族的不同患者,病情轻重常较一致。根据临床表现,可将HS分为4型:无症状携带者、轻型HS、典型HS和重型HS。HS最常见的诱因是感染,剧烈体力活动也可加重溶血。
新生儿期起病者,黄疸的发生率约50%,常于出生后48h内出现,并可因高胆红素血症而发生胆红素脑病。新生儿期后,黄疸大多很轻,呈间歇性发作,劳累、感染均可诱发或加重黄疸。
(二)检查方法
实验室检查:
1.血象 轻、中度或重度贫血均可发生,也可无贫血。网织红细胞增高。白细胞数正常或稍增,在溶血危象时可增高。血小板数正常。再生障碍危象时,贫血加重,甚至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也减少。
红细胞形态:血涂片镜检可见小球形红细胞,这些细胞数目多少不一,一般占红细胞的20%~30%,亦有仅占1%~2%者。其特征是细胞直径小,厚度增大,胞体小而染色深,无中央淡染区及双凹盘状。小球形红细胞仅限于成熟红细胞,有核红细胞和网织红细胞形态正常。在重型HS,血涂片除可见到大量小球形红细胞外,还可见到许多棘形红细胞。MCV仅轻度减小,MCHC增高。
2.骨髓象 红细胞系统增生极度活跃,以中晚幼红细胞居多。在再生障碍危象时,红细胞系统增生低下,有核红细胞减少。
3.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 是确诊本症的主要方法。绝大多数病例红细胞渗透脆性增高,增高的程度与球形细胞的数量成正比。
4.红细胞自身溶血及自溶纠正试验 48h的溶血度明显增加,可以达到10%~50%(正常5%),加入葡萄糖或ATP可不完全纠正。
5.其他 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增高,尿胆原正常或增高,粪胆原增高。血清结合珠蛋白下降,乳酸脱氢酶增高。Coombs试验阴性。血清叶酸水平一般降低。辅助检查:常规做影像学检查,如胸片、B超,注意有无肺部感染,胆石和肝脾肿大等。
(三)并发症
在疾病的任何阶段均可能发生贫血危象:
1.溶血危象 劳累、急性感染、受冷等因素可诱发急性溶血而发生“溶血危象”。
2.再生障碍危象 较少见,症状重,可危及生命,常需要输血。主要由细小病毒B19感染引起。此病毒可侵入红系祖细胞而抑制其增殖和分化。
少数年长儿患者可并发胆石症,重者可并发阵发性胆绞痛和阻塞性黄疸。还有少数患儿可并发下肢复发性溃疡,这可能与红细胞变形性降低、局部血流淤滞有关。
(四)预防护理
本病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预防措施同遗传性疾病,预防应从孕前贯穿至产前,做好遗传病咨询工作。孕妇尽可能避免危害因素,包括远离辐射、农药、挥发性有害气体、有毒有害重金属等。在妊娠期产前保健的过程中需要进行系统的出生缺陷筛查,必要时还要进行染色体检查。一旦出现异常结果,需要明确是否可治疗,预后如何等等。采取切实可行的诊治措施。
(检验科 沈亚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