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儿童常见的沟通问题及对策
不和人沟通,是孤独症儿童最常见的就诊原因。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什么是沟通?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利用各种媒介(如口语、书面语、表情、手势、图片等)进行信息交换的过程。
沟通包括语言沟通与非语言沟通。而语言沟通又可以分为口语、书面语和手语。非语言沟通的表达方式主要有表情、肢体、手势和图片。
在口语中,语言是用于沟通的语音符号系统。语言由主体语言和副语言组成。其中主体语言可分为表达性语言和接受性语言,而说话的语调、语速、音量、语气等要素则被称为副语言。
孤独症儿童的沟通问题主要表现在对主体语言和副语言理解困难。
其中怪异的语言是孤独症儿童在表达性语言上存在的问题之一。怪异的语言有鹦鹉式语言、电报式语言、隐喻式语言、代词使用困难等。今天我们主要介绍鹦鹉式语言的成因、表现与如何应对。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鹦鹉式语言的成因,孤独症儿童的鹦鹉式语言通常是由于儿童存在语言理解困难,与语言使用困难所致。
鹦鹉式语言一般表现为:
1. 即时性刻板模仿,无法恰当回应他人。比如回答问题时只重复问题。
产生原因:语言理解障碍或注意力不集中。
2. 延迟性模仿,比如经常模仿广告词、公交车报站、对白、平时听的话等。
产生原因:无沟通意图,寻求自我刺激,多在无聊时发生。或者沟通、互动的意图没有得到满足。
那么我们见到孤独症儿童出现鹦鹉式语言该如何应对呢?
处理方法:首先要对儿童的行为进行功能性评估,分析行为产生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
1.对于无沟通意图的自我刺激行为要寻找正确行为来替代儿童的不当行为。
2.对于沟通互动没有得到满足而产生的鹦鹉式语言要分析儿童的沟通意图,教给儿童正确的表达方法。
3.由于语言理解障碍导致的鹦鹉式语言,要进行语言理解训练。
4.由于注意力不集中导致的鹦鹉式语言要在对话时注意吸引儿童注意力。
今天,我们着重讲解了鹦鹉式语言的成因、表现与如何应对,对于其他的孤独症儿童的沟通问题,我们将在今后逐一给大家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