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加快卫生科技发展,提升卫生科技创新能力,根据国家、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山东省卫生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结合我省卫生科技工作实际,制订本规划。
一、“十一五”以来卫生科技发展回顾
“十一五”以来,全省卫生系统认真贯彻党的卫生和科技工作方针,深入实施“科教兴医”战略,卫生科技工作有了长足进步,为卫生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为提高全省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
㈠高层次卫生科技人才培养工作扎实开展,涌现出一大批创新型人才和团队。实施“山东省卫生系统杰出学科带头人选聘和中青年重点科技人才培养计划”(“1020”卫生科技人才工程),共培养杰出学科带头人45名,中青年科技人才102名。全省设置医药卫生泰山学者岗位33个,居各行业前列。省肿瘤医院“放射肿瘤学创新团队”被省政府命名为“山东省优秀创新团队”。实施高层次卫生科技人才境内外培训项目,向美国等国外知名医疗教学科研机构选派研修人员57名,启动“德中临床医疗交流项目”,选派34骨干医师赴德国、奥地利临床研修,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能够跟踪世界前沿理论和技术的高层次卫生人才。各市各单位也采取了有力措施,实施多种形式的人才培养工程,切实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全省卫生科技队伍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明显提升。
㈡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取得新进展,基本形成了国家、省、市、县四级学科建设体系。重点加强了国家、省级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山东省眼科学重点实验室、山东省心血管疾病转换医学重点实验室被科技部批准为“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省立医院生殖中心被科技部批准为“国家辅助生殖与优生工程技术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卫生部重点实验室4个,山东省重点实验室6个,山东省医药卫生重点学科60个、重点实验室15个。在全省市级医疗卫生机构遴选70个重点专业进行重点建设,提高了各市医疗卫生技术水平。为发挥重点实验室和重点学科的辐射带动作用,组织开展了重点学科对口帮扶县级医疗卫生机构活动,实现省市重点学科(专业)对全省140个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帮扶的全覆盖,促进了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学科水平和技术服务能力的提高。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已成为人才、技术、成果的孵化器,为保持我省卫生科技优势、拓展科技创新领域奠定了基础。
㈢高水平卫生科技立项数量大幅增加,医学科研取得丰硕成果。“十一五”期间,全省卫生系统共承担或参与国家973课题30项、国家863课题26项、国家自然基金课题598项、科技部、卫生部科研专项课题455项、省自然基金课题786项、省科技攻关计划470项、省博士基金课题215项,省医药卫生科技发展计划项目940项。“十一五”期间共获得科技经费资助6.83亿元,其中省医药卫生科技投入1.96亿元。《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综合示范区规模化现场流行病学和干预研究》课题获国家“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立项,经费1127万元。《生殖与生育重大疾病诊治的规范化与推广》获卫生部卫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立项,经费1677万元。
广大卫生科技工作者注重提高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获得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卫生科技成果。“十一五”期间我省医药卫生领域8项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省级科技奖励583项,其中16项卫生科技成果获得山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卫生行业每年获奖数量占全省科技奖励总数的23%,位居各行业前列。省眼科研究所谢立信院士、齐鲁医院张运院士、省肿瘤医院于金明教授分别获得2007年、2008年和2010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
㈣积极开展适宜卫生技术推广,科技成果转化步伐进一步加快。为提高基层卫生医疗机构服务水平,我省不断加大适宜技术推广力度,使一大批经济、实用、成熟、有效的医学科技成果在我省农村和社区得到推广应用。大力实施卫生部“适宜技术十年百项计划”和山东省“医药卫生科技成果五年百项推广计划”。承担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农村适宜卫生技术应用示范研究》项目,筛选推广项目15项,在宁阳等5个试点县广泛推广,并顺利通过国家科技部组织的验收。适宜卫生技术推广取得了“专家下基层、技术得推广、百姓获益处”的显著效果。
㈤卫生科技政策体系逐步完善,推进了卫生科技工作规范化开展。“十一五”以来,卫生科技管理制度体系逐步完善,人才和学科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在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科研计划管理、重大科技专项组织实施、学术带头人培养等方面,我厅会同有关部门先后制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卫生科技政策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许多地方和单位出台了学科建设管理办法,建立了人才培养协调、调度、执行、考核、反馈等制度,增加经费投入,优化资源配置,创新激励机制,全省卫生科技发展环境不断优化,重视人才、尊重人才、依靠人才的良好氛围逐步形成。
“十一五”全省卫生科技工作的顺利发展,为“十二五”时期更好更快地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相比,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任务相比,与建设卫生强省的目标相比,还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一是人才学科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和优势学科不足,“山多峰少”;二是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体制机制尚未完善;三是卫生科技投入不足,科研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四是卫生科技资源开发利用不够,条块分割、重复分散的问题较为突出,广泛的、多层次的合作机制尚未形成,集约创新能力不强;五是体制机制和思想观念方面还存在许多不利于科技创新的因素。
二、“十二五”卫生科技发展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㈠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和“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方针为指导,坚持科技工作为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服务这个中心,贯穿创新与改革二个主线,抓住知识的产生、流动、转化三个基本环节,着力解决影响我省人民群众健康和制约我省卫生科技发展的重大问题,为建设卫生强省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全方位的科技服务。
㈡基本原则
1.坚持为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大局服务的原则。卫生科技工作的基本职责是促进卫生科学技术的产生、发展和推广应用,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卫生科技工作必须以为卫生事业发展和人民群众健康服务为核心,必须紧密结合人民群众医疗卫生需求,把人民群众能否享受卫生科技进步带来的优质、高效、安全的医疗卫生服务,作为检验卫生科技工作的基本标准。
2.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总体跟进、重点突破的原则。从我省卫生事业发展的实际出发,从已形成的卫生科技发展的特色和优势入手,突出优势领域,抓住一批带动性强、影响大、作用突出的重点项目,实行重点支持,优先发展,力争取得重大成果,形成具有山东特色的卫生科技优势领域。
3.坚持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原则。把握卫生科技发展的国际化趋势和最新动态,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好国际卫生科技资源。在加强技术引进的同时,更加注重卫生科技的自主创新,不断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和水平,创造出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实现可持续发展。
4.正确处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适宜技术研究的关系的原则。重视基础研究,积极支持当前医疗机构、科研机构和高校承担国家、省重大科技攻关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项目;加强应用研究,鼓励卫生科技人员结合技术实践,积极开展应用研究;加强适宜卫生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提高卫生科技成果转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加强学科整合与多学科交叉研究与合作,积极开展转化医学研究,将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紧密结合,促进基础研究科研成果快速有效地转化为疾病防治诊疗技术。
5.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科技人员创新积极性的原则。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坚持“以人为本”,加强科技人才培养力度,营造良好的用人环境,创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展的机制,充分发挥创新人才在卫生科技发展中的核心作用,更好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快卫生科技创新步伐。
三、“十二五”总体目标和任务
以严重影响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大疾病和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为重点,以共性与关键技术创新、技术综合集成、应用技术研究为突破口,着力完善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体系,发展新兴优势学科;着力培养卫生科技高层次人才,建设创新型人才队伍;着力构建有利于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提高参与国内外竞争的能力;着力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让人民群众享受到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到2015年,力争攻克一批重大疾病防治关键技术,获取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成果,培养一批高素质、高水平、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队伍,建设一批科学、规范的适宜技术推广示范基地,自主创新能力和疾病防治能力显著提高,使我省重要学科和关键技术的科技实力处于国内前列,初步建立适应我省卫生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卫生科技创新体系。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重点实施山东省卫生科技创新1231工程,争取在“十二五”期间,构建10个覆盖全省的卫生科技创新联盟、建设20个省级临床医学中心,培养30名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和知名度的医学领军人才,面向基层推广100项适宜卫生技术。
㈠构建卫生科技创新联盟。建设以省部属医疗卫生单位为龙头、以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为主体,联合高校、科研机构或其他组织机构,以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为保障,优势互补、联合开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开放型的覆盖全省的卫生科研协作网络和卫生科技创新合作平台。到“十二五”末,在卫生科技重点研究领域建立10个省级卫生科技创新联盟。通过联盟建设,整合优势卫生科技资源,集聚人才、项目、资金等创新要素,增强我省卫生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实力。
㈡建设省级临床医学中心。根据我省疾病谱、死亡顺位以及居民健康水平,在全面分析当前及预测今后一段时期严重危害我省居民健康主要因素基础上,结合全省重大疾病防治优势领域,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建设20个临床医学中心。使其成为管理科学、设备完善、人才合理、技术先进、服务精良、临床诊疗水平达到国内一流的标志性临床医学中心。进一步完善全省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体系,大力扶持新兴优势学科和公共卫生、妇幼保健等领域学科建设,发挥学科和平台建设对医疗卫生技术进步的支撑作用,提高我省重大疾病防治能力,为实现我省卫生科技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㈢培养医学领军人才。加快实施人才强医战略,推进卫生科技创新发展,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坚持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在全省范围内选拔30名德才兼备的优秀卫生科技人才,经过培养,使其成为具有创新性思维、医德高尚、学术精湛,在重大疾病防治、特别是疑难重症救治方面具有独特技术和卓越疗效、在全国有显著学术地位和较高知名度的领军人才。继续实施卫生科技人才境内外培养计划,选派优秀卫生科技人才到国内外学习,培养学科带头人和优秀中青年科技人才,形成结构合理的卫生科技创新人才梯队。
㈣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适宜卫生技术推广。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引进和推广力度,针对农村和社区卫生技术服务的特点、难点和需求,找准切入点,精心筛选安全、有效、经济、实用的卫生科技成果,发挥卫生科技优势,采取多种方式,利用5年时间,面向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卫生机构推广100项适宜卫生技术,建立一批适宜卫生技术推广示范基地,形成一套适宜卫生技术推广模式,大力提升我省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引进和使用新技术的能力。
四、重点研究领域与关键技术
㈠严重传染病预防控制与重大疫情预警研究。针对我省传染病防控现状,开展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流感、结核病等防控关键技术和关键环节的研究,重点研究病原体致病机制、病原体分布特征、流行强度与变异趋势、传染病及新发传染病早期预警和监测。加强对疫苗免疫接种和免疫效果的研究。开展针对不同人群防治艾滋病宣教模式、干预模式及监测方法的研究。针对重大疫情的不确定性、突发性和扩散的特点,重点研究我省重大疫情的发生规律,探讨重大疫情的监控、预警和应急防控技术,开展我省卫生应急资源现状调查,研究和完善我省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对系统,保证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的安全。
㈡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基础、预防与控制研究。对严重影响我省居民健康的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恶性肿瘤等疾病,深入开展病因学、早期诊断技术和综合防治措施研究。加强精神疾病防治措施研究,降低精神疾病的发病率,提高精神患者的生活质量。基础研究方面,加强对病因学、危险因素调查分析、发病机制、病理生理、早期预警和诊断以及治疗原理的探索。在临床研究方面,加强常见疾病防治新技术的研究;提倡以循证医学为依据,以问题为导向,以病人为中心,以筛选灵敏、准确的诊断技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和价廉的防治手段,建立合理、高效、经济的诊疗体系,特别是适宜在基层应用的诊疗体系。在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恶性肿瘤、精神性疾病等常见病的发病机制研究方面,取得一批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科技成果。
㈢农村与社区卫生服务管理模式及疾病防治研究。围绕医改提出的“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保障城乡居民基本卫生服务”的改革目标,开展城乡社区常见病、慢性病和地方病开展综合防治技术体系研究。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科技力量的辐射带动作用,研究适合我省省情的城乡社区医疗卫生保健机制与模式,搭建集疾病预防、诊断、治疗为一体的的医学技术平台,建设以信息技术支持的全方位、全过程全民健康与疾病监测网络,预测健康水平的变化趋势、对健康恶化趋势提出预警,研究制定疾病预防控制措施,积极推动健康山东行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㈣食品安全与健康研究。重点开展食品卫生长效监管机制的研究;开展不同人群饮食结构、摄食量、食品卫生质量与人体健康关系的研究。强化食源性疾病的监测、溯源和控制,提高我省食源性疾病的预警和控制能力。注重研究食品安全监控、预警、预防与调查处置关键技术,食品中病原微生物和化学性危害的早期检测技术,食品中有害物质安全检测技术及食物中毒快速诊断技术。开展食品检测和评估方法的研究,建立相关食品卫生安全地方标准和监督检测技术平台。开展我省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与健康研究。
㈤妇幼保健与生殖健康的研究。加强对引起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的重大疾病、出生缺陷、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综合干预研究,降低孕产妇和儿童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对常见严重出生缺陷的产前筛查、诊断和干预关键技术进行系统的应用研究,建立重大畸形和常见遗传病产前诊断技术研究平台。加强生殖健康与技术创新,研究适宜我省农村基层推广的出生缺陷和生殖系统感染疾病筛查、监测及早期诊断、治疗新技术和新方法。
㈥环境、职业危害和伤害防治技术的研究。研究我省主要环境污染物及核辐射对人群健康危害的基本状况及其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和预防措施,加强环境与健康突发事件应对体系研究。研究职业性环境污染物对人体的毒性危害,探索职业性高危人群的筛选和保护措施。加强碘缺乏病、氟中毒等地方性疾病的发生、防控和诊疗方法的研究。研究新型职业危害的预警,建立新型职业危害的科学评价方法和技术。针对我省主要伤害开展预防控制对策研究,加强创伤治疗技术和康复技术研究。
㈦重大卫生政策及卫生管理科学研究。结合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点开展医疗保障制度、卫生筹资与发展策略、公立医院改革、基本药物制度等相关研究,为卫生政策的制定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供科学依据。加强与人民群众健康密切相关的卫生高新技术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和合理性评价,逐步建立完善的卫生技术评估和管理制度。探讨加速我省卫生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措施和方法研究,卫生科技资源管理改革与优化配置研究,卫生人才培养、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的研究。
五、保障措施
㈠加强领导,提高认识,促进卫生科技工作全面发展。卫生科技直接关系到医疗技术水平和人口健康素质,是卫生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决定性因素,要切实加强对卫生科技工作的领导,提高卫生科技工作在卫生事业发展中重要地位的认识,把增强卫生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强化卫生科技进步意识,深入实施“科教兴医”战略,扎实推进卫生科技工作。
㈡强化管理,营造氛围,创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环境。按照卫生科技工作“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要求,实行重大项目首席专家负责制;完善科研项目申报、评估、奖励制度,健全评审指标体系和“公开、公平、公正”的评审程序;完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努力创造有利于卫生科技创新的良好环境。
㈢完善政策,创新机制,加快卫生科技人才培养。建章立制,完善政策,建立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创新能力的运行机制,处理好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的关系,鼓励人才合理流动,优化科技人才队伍结构,注重培养和汇聚一批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注重培育中青年科技创新队伍,建设一支学风优良、富有创新精神、献身卫生科技事业和有竞争力的高水平的科技人才队伍。
㈣加大投入,重点支持,保证卫生科技工作目标如期实现。发挥政府投入主渠道作用,不断加大卫生科技投入力度,创新投资机制,拓宽投入渠道,形成政府、单位和全社会多元化投入格局。医疗卫生机构科研经费投入占业务总收入比重达到1.5%以上,推动医疗卫生机构成为科研投入、技术创新和成果应用的主体,确保如期实现卫生科技工作目标。
㈤加强交流,促进合作,全面提升卫生科技水平。积极争取国外资金、技术和设备支持,有效开展多边技术合作,与国外高水平科研机构建立长期稳定联系,寻求开展技术合作的有效途径;有计划吸收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在应用中消化吸收,在实践中改造提高,在发展中实现再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