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巨结肠是小儿常见的先天性肠道疾病之一,由于患儿肠道末端没有蠕动功能,导致粪便淤滞于近端结肠,无法自主排出大便。
从小腹明显隆起到如常人一样平坦,从无法自主排便到“大便自由”,从食欲不高到一天8顿,今年12岁的巨结肠患儿明明(化名)的愿望并不大,他只是希望能和同龄人一样,正常的吃饭、排便、生活。而这条不易求医路,他走了12年。
不堪其扰 男孩12年沉便积攒腹中
早在明明刚出生时,就出现了腹胀、无法自主排便的症状,经检查,他被确诊为先天性巨结肠,但因为家庭困难,无法凑齐手术费用,不得已放弃了治疗。
12年以来,明明不仅忍受着身体上的巨大痛苦,还要承受心理上的压力。随着年纪增长,他的排便更加困难,每次排便都需要靠开塞露辅助,常年宿便积攒导致其食欲不高,营养吸收不够,12岁的明明看起来明显比同龄人瘦弱,体重只有30千克。日前,明明在父母的陪伴下来到淄博市妇幼保健院小儿外科门诊就诊,小儿外科主任周鹏回忆初次见到明明的画面道,“孩子刚到医院的时候脸色苍白,身上很瘦,但腹部尤为突出。”
周鹏立即安排他进行相关检查,CT检查报告提示,结肠广泛显著扩张,结合病史符合先天性巨结肠影像表现。患儿的血色素只有3克,只有正常人的四分之一,再拖下去很有可能发生生命危险,周鹏决定抓紧为明明实施手术,然而因为母亲残疾,家庭生活开销只能靠父亲打零工维系,明明父母东拼西凑只交上了200块的住院费,远远不够手术费用。
无便一身轻 患儿清便后连吃8顿饭
了解完情况的周鹏主动向明明父母介绍了医院的补助政策——淄博市妇幼保健院作为淄博市定点先天性结构畸形救助申请医疗机构,可以为患有先天性结构畸形疾病的患儿提供救助补助。明明所在学校的领导老师们得知这一情况后特意到院探望,并在校内为明明发起捐款,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手术费用的问题终于得以解决。
在经过两次输血后,明明的血清素达到8克,达到手术标准,科室护士开始为明明进行清肠。这无疑是一项“巨大的”工程,积攒了12年的沉便在肠道里发酵,清理出来满满一盆,发出浓烈的恶臭味。清肠结束后的明明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食欲大增,“清完肠道那天孩子吃了八顿饭,打出生起孩子就没这么畅快的吃过饭。”明明妈妈激动地道。
迎来“新生” 团队5小时奋战完成手术
所有术前准备工作结束,4月18日,明明终于迎来了这场晚了12年的“巨结肠”手术,随着年纪增长,患儿的肠道和肛门都随之变大,所以手术过程也变得更为复杂。在周鹏及其团队的共同努力与配合下,历经5个小时,为患儿切掉40厘米的巨结肠,并重新缝合肛门,手术顺利完成。
术后,明明一天天好转起来,性格开朗不少,排便情况也有了明显改善,恢复期过后即可出院。“孩子的精神比以前好多了,这两天在逐渐恢复。”明明妈妈感激的说到,“科室的医生和护士都对孩子很照顾,多亏有他们。”
先天性结构畸形关键在于早就诊、早治疗。淄博市妇幼保健院是山东省第一批、淄博市定点先天性结构畸形救助申请医疗机构,已为上千例先天结构畸形患儿家庭提供了医疗费用救助。
作为科室主任,周鹏不仅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对待患者专业负责,荣获2024年度市直机关“学雷锋标兵”,同时致力于将小儿外科打造为省级重点学科,培养出了一支专业技术强、服务态度优、医德高尚的团队。面向未来,小儿外科全体医护人员将不断地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全力适应满足市民更多样化的健康需求,保障市民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