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中医二科司书鹏大夫申请的“淄博司氏中医诊疗法”日前公布为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淄博司氏中医诊疗法发源于民国时期颜神镇西河村(旧属博山区划)并可追溯至明末清初时期,尤其善治妇女、小儿、皮肤科、肿瘤、血液病等疑难杂症为著称,后由父辈继承家学,于1984年在博山区开诊,逐渐发展成熟为以内妇儿科病、肿瘤病和血液病为学术特点的中医流派;传承至司书鹏为第三代,毕业于山东中医药大学,本科学历,副主任中医师职称。自1996年10月参加工作。2016年拜师北京中医医院刘汶教授,为全国中医名师刘景源教授之再传弟子曾经从学北京中医医院血液专家柯微君老中医;于2018年获“博山名中医”称号,于2021年2月公布为《齐鲁医派中医药特色技术整理推广项目》(鲁卫函[2021]45号)代表传承人。
淄博司氏中医诊疗法治疗疾病主要以传统中药汤剂为主,传统剂型膏、丹、丸、散为辅,已形成一套独特的诊疗方法,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推广价值,更具有独特的医学研究和文化发掘价值。在临床中在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的同时,突出中医特色,提倡中西医协作,提出中医和西医均为医学工具的理念,合理使用中西两种医学工具。在治疗妇科疾病时注意平衡肝肾,条长气机,每每收以良效;抓住小儿病“稚阴稚阳,善行数变”的特点,着重补肾,平肝补脾,可收良效;治疗内科、肿瘤等疑难杂症以八纲辨证为主,紧紧抓住脏腑辨证之特点,在肿瘤病的治疗前、中、后与西医先进治疗手段相配合,可有效治疗内科重症、中晚期肿瘤患者;以温病的经典理论为指导,采取滋补肾阴、清虚热、解淤毒,补益气血的理法,从脏腑辩证论治,开展白血病、血小板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淋巴瘤、贫血等血液病的中医治疗,在临床上填补了传统治疗手段的单一、技术难度大、易复发等技术空白。
医院大力支持发展中医药,在院领导的关心和爱护下,在新院区和杏园院区各设置了中医传承工作室,已于11月初开展正常接诊,分别位于杏园院区门诊楼5楼和新院区3号楼4楼。
联系电话:18678111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