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丙酮尿症
苯丙酮尿症(phenylketonuria,PKU)是一种较常见的隐性遗传性代谢病。因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突变导致酶活性降低或丧失,苯丙氨酸在肝脏中代谢紊乱所致。PKU患者血液和组织液中苯丙氨酸浓度增高,因尿中含有大量苯丙氨酸而得名。苯丙酮尿症在我国新生儿中的发病率约为1:11180。
苯丙酮尿症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代谢病,主要原因是在PAH基因发生突变,人类PAH基因位于12号染色体上。其遗传特点:患儿父母都是致病基因携带者,患儿从父母各得一个致病基因,患儿母亲每次生育有1/4可能为PKU患儿,近亲结婚的子女发病率较一般人群高,致病基因在常染色体上,男女发病机会均等。
患儿出生时大多数表现正常,新生儿期无明显特殊临床表现,部分患儿可能有喂养困难、呕吐、易激怒等。未经治疗的患儿3—4个月后逐渐表现为智力、运动发育落后,头发由黑变黄,皮肤白,全身和尿液有特殊鼠尿味,常有湿疹。随着年龄的增长,患儿智力低下越来越明显,年长儿约60%有严重职能障碍,2/3患儿有轻微神经系统体征,约1/4患儿有癫痫发作。
1953年德国Bickel医生首先用低苯丙氨酸饮食治疗本症获得成功。迄今为止,该疗法仍然是治疗PKU最有效的方法。出生后一个月内接受正规治疗者多数可以不出现智力损害,治疗越晚,对脑的损伤越明显。因此,患儿一旦确诊,应立即给予治疗,治疗越早,预后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