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娟娟挂着满面愁容来到产后康复中心,右手托着左侧乳房说:大夫,我积着奶了!大夫给予常规乳腺检查,发现左侧乳房10点至1点处皮肤几乎整片结痂,结痂的周围皮肤泛红,结痂的下面是硬硬的奶结。娟娟说是婆婆让她用梳子梳,而且要使劲梳,积住的奶结才会梳开。结果梳了3、4天都没梳好,反而适得其反造成如今的现象。
年轻妈妈,特别是初产新妈妈,在哺乳时最常遇到的一个问题是: 不知道什么时候起,乳房开始胀胀的,后来有点儿痛,自己摸一摸,可以摸到疙疙瘩瘩的小团块,乳汁也比以前少了一些,甚至有些妈妈还有一过性的低热。如果你有上述表现,那你很可能是得了奶结。
奶结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应该怎么治疗?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奶结吧!
奶结是积乳症的俗称,目前尚无统一的定义。一般认为,奶结是指乳房内乳管不畅、乳汁淤积而导致排乳减少、局部包块、胀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综合征。多发生在哺乳期妇女身上,特别是初产妇(有近一半的初产妈妈患有此病)。
奶结轻者可引起患者不适,影响哺乳。重者可引发急性乳腺炎或化脓性乳腺炎,严重影响妈妈的健康和婴儿的喂养。因此,发现奶结应尽快得到正确处理。
导致奶结的因素
1.先天发育异常
临床上常见的有先天性乳头凹陷,先天性导管发育不良、扭曲、畸形及先天性乳腺组织发育不良等均可导致排乳不畅甚至无法哺乳。
2.导管慢性损伤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女性发育年龄正不断趋前,一些初中甚至小学高年级女生便开始佩戴胸罩。由于缺乏正确的指导,爱美心理驱使他们选择过紧过小的内衣,乳房受到长期外力压迫的影响,使处于发育期的乳腺导管受挤压变形,从而影响乳汁的排放。
3.急性外力损伤
新一代初产的新妈妈们大多为独生子女,畏于自然分娩时的阵痛而改为剖宫产,这些没有经过阵痛经历的新妈妈们,势必面临产后一时母乳难以为继的窘境,急匆匆开奶取乳,往往水未到渠难成。产后发生奶结习惯于求助家人和月嫂,这些人没有相应的医学基础知识,也没有经过正规的医疗培训,往往因推拿方法不当,造成乳房皮肤挫伤和局部水肿;有的用力过猛致损伤毛细血管,形成血肿,压迫导管使乳汁排泌困难。许多就诊的新妈妈都是听老人说用梳子梳就可以梳开,结果使劲梳,造成皮肤红肿破损甚至伤及乳腺管,以致乳汁很难排出。
4.依赖民间方法
不少年轻产妇出于对自身的过度重视,通过网络等渠道寻找各种方法,自行模仿处理。使用民间流传的方法如用热面团外敷等,结果导致乳腺局部皮肤烫伤、水肿,压迫奶管加重堵塞,最终导致急性化脓性乳腺炎。
5.哺乳方式不当
当前,有越来越多的产妇使用各种吸奶器,由于缺乏专业人士的正确指导,频繁使用而致乳头乳晕受压过度出现水肿,引起乳汁淤积。
6.其他因素
部分产妇出现乳头皲裂时因剧痛而拒绝哺乳,不能使乳汁充分吸出。也有部分婴儿习惯于含乳而睡,口中积存的奶垢堵塞乳管开口致排出不畅(表现为乳头小白点),同时也增加逆行性感染的可能。此外,初产妇的乳头表面有较多脱落上皮细胞和组织碎屑,也可引起乳孔堵塞。
妈妈们遇到“奶结”这样的问题时,正确的做法是马上到医院就医,不要为了排出更多的母乳而一味地催奶,这样会使乳房更肿,淤积的乳汁更难以排出;也不要用力推挤肿块,甚至是用梳子梳肿块,单纯的对肿块施压会使乳房组织肿胀,反而堵住了乳腺管,甚至会梳破皮肤,引起感染,解决的办法只有一个——疏通乳腺管;更不要随意听信民间疗法,有些方法只会弄巧成拙,造成不良后果。